“被评为云南好人,是组织、同事、家人及亲友对我的信任和期望,我觉得自己离张桂梅、杨善洲等人物的差距还很大,未来一定会以他们为榜样,保持对社会及他人的爱心、良善,对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努力活成一个问心无愧的好人模样。”

8月17日,云南省委文明办张榜公布的2023年第一批“云南好人”名单中,云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黄遵锡赫然榜首。


【资料图】

黄遵锡,男,汉族,1964年3月出生,民盟盟员,第九、十届云南省政协委员。多年来,黄遵锡及其科研团队用绿色生态工艺代替传统技术造福社会,解决了酶资源挖掘、酶基因高表达及酶应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创制了一系列酶制剂,分别应用于饲料、皮革以及能源等传统行业,极大地减轻了环境污染。黄遵锡在教学过程中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富有实践性的创新创业活动。

在云南师范大学生物研究工程中心的三楼走廊酶工程宣传板块,这些介绍格外引人注目:“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授权专利40余项,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这些是黄遵锡和他的团队获得的奖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各项研究基金30余项……”这些是黄遵锡主持及其团队参与的科研项目;“中国食品学会酶制剂分会理事,云南省微生物与遗传学会常务理事,云南师大生物能源持续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这些是黄遵锡担任的社会职务。

故事始于1988年。那一年,黄遵锡从第三军医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毕业后来到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启了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育人之旅。这一待便是30余载,几十年光阴如梭过,实验室和教室成了陪伴黄遵锡最亲密的朋友。

“做科研,最需要的就是专注”

采访黄遵锡当天下午五点多,他刚从实验室出来,进入办公室后,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就开始埋头翻阅桌子上堆满的书籍和资料。傍晚的余晖暖暖地撒进来,把他伏案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黄遵锡的学生说,这样的情形是常态,甚至在很多时候,由于过于专注,他完全不会注意到进来的人。

在植酸酶的研究过程中,黄遵锡带领的团队直达工厂第一线,一呆就是半年多。工厂24小时不停工,为了更好地获得实验观察结果,黄遵锡常常蹲守在机器旁,从日出到日落。

专注”是黄遵锡科研工作的特点,更是他多项科研成果成功的秘诀。

“做科研,最需要的就是专注。现在社会的节奏太快了,但是我们做科研的人,不能只图快呀。一个科研怎么可能今天开始做,明天就出结果?好几个月、好几年那是常有的事。我们要再慢一点,再专注一点,再耐心一点。”黄遵锡笑着说。

他花了3年的时间去做“饲用酶高效表达与产业化推广”,花了4年的时间去做“大额牛胃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研究及木质纤维素分解酶类功能基因研究”,花了5年的时间去做“耐热耐甲醇高转化率脂肪酶基因工程菌构建及在生物柴油制备中的应用”。面对“抗生素大量添加、滥用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这一课题,黄遵锡教授团队历时近20年,创制了饲用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新产品及其应用方案。这一成果已在国内外饲料养殖企业中进行了产业化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每当提起曾经取得过的科研成果,黄遵锡却会有些不好意思地摆摆手说:“这些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还有团队每一个人的奉献,实验室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过去的成绩也都过去了,眼下和未来才是重要的。”

“要努力为生态环境建设发光发热”

“科研如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是黄遵锡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的问题。在多年的科研教学之中,他从来没有忘记一名知识分子身上的责任与重担。

2001年,黄遵锡远赴美国做访问学者。那时候国内生产的各种酶制剂主要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育种,酶的发酵单位低、成本高,无法与国外大公司进行竞争,国内少数基因工程酶制剂品种如糖化酶、淀粉酶等都是从国外购买或引进的技术,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那时候,当看到自己国家与别国的差距时,会觉得很失落。但我想,这也是一种动力,激励自己去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归国后,黄遵锡带领团队与北京大学合作,对国外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进行改造,建立高效的酵母表达体系,同时建立了毕赤酵母高密度发酵工艺、后处理工艺、自动控制体系及与之对应设备的设计与制造,从而实现了毕赤酵母生产酶制剂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以此系统生产的植酸酶、木聚糖酶等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酶制剂产业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实现了大量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并能与国外产品进行竞争。与此同时,团队也建立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里氏木霉、黑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

“用绿色生态工艺代替传统技术,在提高生产的同时,最大可能地减轻环境污染。”这是黄遵锡和科研团队追求的目标。

在生物能源开发方面,在国家863项目支持下,其团队解决了燃料酒精生产关键酶-普鲁兰酶,促进了石化能源的替代进程;开发了高转化率低温酸性脂肪酶,开发了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新工艺,使生物柴油转化率、能耗、废物回收都有较大改进。

以往的皮革制作工艺由于有大量硫化物、氨氮、三价铬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他们针对国家倡导的绿色皮革生产工艺,创造性地开发了皮革用弹性蛋白酶、碱性脂肪酶,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还提升了皮革的品质和性能,对提高制革工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和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于2015年与四川大学一起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云南把‘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作为三大定位之一,我们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发挥科研工作者的优势,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努力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建设发光发热。”现在,黄遵锡和团队正在开展家畜饲料酶制剂的研究。该项研究将极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促进家畜饲养的绿色喂养,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水平。

“教学是一种传承”

除了科研,黄遵锡还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主讲包括《微生物学》《基因工程概论》《酶工程》《环境微生物学》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近几年,他年平均工作量达到900学时。

“我更喜欢教师这一角色。”从教36年来,黄遵锡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生物技术课程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相结合,以自身的科研特长带动和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富有实践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竞赛等活动,获得了包括省级、国家级大创项目,科技竞赛,省级优秀毕业论文,云南省博士新人奖等教学成果奖100余项。

“很喜欢黄老师,他总是笑眯眯地为我们授课。他很慈祥,就像家中亲切的长辈。每当有不懂的地方去问老师,不管这个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他都会耐心解答。”“黄老师经常在课堂上为我们讲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他就是一个行走的百宝箱,好像无所不知,真的超级厉害!”同学们对他的钦佩总是溢于言表。

……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他们总会将自己最有价值的东西无私传授给下一代,让更多的人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在黄遵锡看来,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从不冲突。

课堂上,黄遵锡经常引导学生们进行创新型思维。“创新是我们国家最需要的东西之一。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需要创新,也需要把创新带到课堂上。”实验室里,他会对任何细节、过程、数据严格把关。遇到学生做得不对的地方,他会指引大家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除了耐心指导,很多时候也会上手操作示范,引导和带领学生探索未知领域。

说起自己的学生,黄遵锡的嘴角总会挂上一抹笑容。是赞许,是欣慰,是期待。他说教学是一种传承,自己就是那个师傅。他会把自己所学的一切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并希望在将来,学生能做得比自己更好,走得比自己更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