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记寄语★
全域发力强文旅 古韵泽州谱新篇
泽州县委书记 张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泽州,位于太行山最南麓、晋豫两省交界处,背靠三晋、联结中原,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两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孔子回车的故事传为美谈;县域内1611处文物星罗棋布,全省第一;被誉为“神话之乡”“戏曲之乡”“中国五福文化之乡”。
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兰花炭”“阳阿剑”“九州针”“泽州壶”闻名遐迩;隋高僧慧远、宋天文学历法泰斗刘羲叟、诸宫调首创者孔三传、太极宗师陈卜、晋商先驱王泰来等声名远播;“初唐四杰”之一陈子昂、宋理学家程颢、明民族英雄于谦等先后留有佳作名篇。
这里山川形胜、宜居宜业,“中国第一赏月名山”珏山,雄奇险峻;北方“小三峡”泽州山里泉,风光秀丽;县城——丹河新城汇集“铁公机”立体综合交通网,蓝绿空间占比达48%;全县年平均气温10℃-11℃,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康养山西、夏养山西”首选地,荣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
泽润天下、州藏古今。我们将以“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为契机,高点定位、全域发力,打造“古韵泽州、全域旅游、融创新城、四季康养”文旅品牌,争创“山西省文旅康养集聚区”,蹚出文旅融合发展的泽州路径。
诚邀四海宾朋来泽州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投资兴业,品位古韵泽州的历史积淀,感受丹河新城的创新活力,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
古韵泽州欢迎您!
古韵泽州 魅力新城——专访泽州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晋亭
泽州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晋亭接受记者采访。
泽润天下,州藏古今。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的泽州因奇山秀水而壮美,因远古传说而神奇,因历史悠久而深邃,因新城初建而魅力四射。
古镇、古村、古建,“古韵泽州”文化名片熠熠生辉,“魅力新城”文化名片活力无限。7月中旬,“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晋城市泽州县,与泽州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晋亭面对面。
山西晚报:古韵泽州,魅力新城。这是泽州的文化定位吗?
王晋亭:泽州,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两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女娲补天、精卫填海、伏羲画卦等神话故事在这里流传甚广,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远古神话发生的核心区域”。夏王迁都、孔子回车等遗迹犹存;羊肠坂、碗子城、孟良寨、北齐长城等历史遗存,古色古香。全县文物点星罗棋布,位居全省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古”,有实至名归的“韵”。
与此同时,县委审时度势,提出“建现代化开放新城,蹚高质量转型新路”的“两新战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丹河新城。新城聚焦“宜居”“宜业”“宜游”全域文旅康养发展,活力四射。
泽州的文化发展定位就是一古一新,即:深挖文化内涵,擦亮“古韵泽州”文化名片;锚定“两新战略”,打造“魅力新城”文化名片。
山西晚报:“古韵泽州”这张文化名片具体涉及哪些内容?
王晋亭:“古韵泽州”的打造主要聚焦“古镇”“古村”“古建”三张文化名片,以传承保护为基础,以活化利用为抓手,深挖文化内涵,使人文之盛,古韵风情焕发新彩。
山西晚报:来泽州可以逛古镇、游古村、赏古建,感受古韵悠悠,想想都觉得美。请您介绍一下这些古“色”古“香”吧!
王晋亭:“古镇”方面,泽州有3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各具特色。
大阳古镇是规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被称为“中国古城镇活化石”,经开发,现有阳阿清居、人和小院、云芷庄园等40多个特色民宿院落,建设中保持老院、老街、老巷风貌,保护古建,留住乡愁。建设万里茶道博物馆等6处地域特色博物馆,打造了“飞燕省亲”等实景剧演绎,形成民宿和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的“慢游”模式。
高都古镇,境内有高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等10处文化遗址。现正在开发的高都智慧文旅乡村e镇,集电商、民宿、文创、旅游、康养休闲等为一体,统筹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其“一院十八坊”,包括网红小剧坊、仿古家什坊、手工烧酒坊、泽州澄泥砚坊等,以传统匠人工艺为内核,每院坊配置一到两个电商直播间,生产过程视频化,线上场景化带货。院院都是直播间,坊坊都是网红打卡地,通过沉浸式、强互动文旅融合方式,实现“网红经济”与线下产业共同繁荣。
周村古镇自古就是晋、陕、豫、皖等省民间客流、货流、物流的集散地。“八八六六”水席是深受百姓青睐的泽州美食,非遗项目“顶桩”技艺超凡,桃花山庄景色宜人,周处“除三害”“魁星楼”的传说引人入胜。近年来,秉承“古韵周村、全域旅游,农旅一体、美丽乡村”发展目标,逐步打造了周村古镇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古村”方面,泽州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0处、中国传统村落57处。电影《1942》取景地——周村镇石淙头村,是中国传统古村落,村内潘家大院是清代晋城民居建筑精品,错落有致、古朴典雅。东沟村徐家大院,是电视剧《白鹿原》的取景地,号称“一进十八院”,建于明末清初。建筑群由南北两条纵向甬道串连起来,既有形制规整的“四大八小”式四合院,也有高达15米以上的三层砖包镜面楼。《白银谷》《1942》外景地——大箕圣母玫瑰教堂,是典型的沁河流域古堡形式建筑,哥德式建筑和中式古堡完美融合,静待四方宾朋访古寻踪、研学追圣。
“古建”方面,泽州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北齐名僧慧远法师创建的青莲寺,寺内现存历代碑刻及唐宋彩塑、宋代木构、明清诗画,巧夺天工,六尊唐代彩塑更是海内孤品。府城玉皇庙,创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庙内的元代二十八宿塑像群,栩栩如生、举世罕见,为国宝级孤品,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优秀范例。府城关帝庙,被誉为“中国明清建筑石刻艺术博物馆”。
山西晚报:丹河新城会带给人怎样的体验呢?
王晋亭:丹河新城作为晋城市“一体两翼”空间布局的东翼,是深度融入中原城市群的前沿跳板,也是泽州新县城,更是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新城。
说泽州“宜居”,主要是气候适宜、康养基础深厚、教育资源极优。
泽州自然生态适宜,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县森林覆盖率达40%,人均水资源640立方米,是华北地区富水区,处在负氧离子富集层,是天然氧仓,是“康养山西、夏养山西”的首选之地。
同时,以丹河新城为牵引,围绕康养产业,泽州重点打造了“太行人家”云锦、古韵、水墨三大系列,颐养南寨、龙门土岭、白马大张等6个康养特色村,初步形成了文旅康养发展格局。
设立教育园区,按照“立足丹河、面向晋城、服务两省”的定位,全面整合晋城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中教育资源,布局了6所义务教育学校、19所幼儿园和10所大中专院校。
说泽州“宜业”,主要有发展优势、交通优势、创业优势三大优势。从2016年起,每年设立5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各类资本参与全域旅游发展建设,每年设立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
同时,泽州县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全县营商环境始终走在省市前列。
高铁站晋城东站和规划中的晋城机场都在泽州县内,“四好”农村路、“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大阳古镇旅游公路等干线四通八达,镇村通、景区通“两通”工程全面开通,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公交和重点景区一元票价全覆盖。
说泽州“宜游”,因为这里山水秀美,文化特色突出,文旅活动规模化、常态化。
泽州境内现有国家4A级景区3家,国家3A级景区4家,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新城内五谷山公园、北石店滨河公园错落分布,丹河龙门湿地公园是全省最大的人工湿地公园。
连续举办了三季的“谁不说俺泽州好”电视竞演,催生了“厨圣之乡”大东沟、“连翘之乡”川底、“神话之乡”金村、山河太极小镇等16个特色旅游小镇。泽州自古是煤铁之乡,打铁花是国家级非遗,极富民俗文化特色。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乡村摄影展,高都的夏商文化、晋庙铺的国学文化等通过摄影形式表达,带动了乡村特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全年文化文艺活动按主题、节点开展,形成了“季季有主题、月月有节庆、镇镇有活动、村村有行动”的旅游营销格局。
山西晚报:打造康养之美,泽州做了什么?
王晋亭:近年来,泽州紧紧围绕“两新战略”和“四区一带一中心”产业布局,持续深耕环城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坚持让“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康养”做主角。
当前,泽州正在打造丹河新城现代城市康养样板,有序推进1条特色街区、2个星级酒店、13处市民公园、33条交通道路等生产生活配套建设,有机串联经典校区、精品街区、精致社区,让新城处处有景点、步步有景观、路路见景色。并以丹河新城辐射带动,按照“全龄康养”理念,以“品质康养·文化润泽”为品牌,立足优势资源,运用“康养+”思维,在全县范围,打造医疗康复、养老综合、旅居度假、研学教育、美食养生等10种康养模式,泽州“旅游+”“文化+”“康养+”全新生活体验全面开启。
诚邀四海宾朋来泽州旅居、创业,访千年古镇,赏山水美景,品周村水席,领略泽州的古韵悠悠和康养之美。
历史沿革
陶唐时期,尧分天下为九州,为冀州之域,属帝都畿内。
舜建虞朝,舜帝继承尧制,肇启天下为十二州,此属冀州。
夏代,十二州复合为九州,此属冀州。
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36郡,置高都县,属上党郡。
唐武德元年,分置盖州、建州、泽州三州,本境分属建州、盖州,均为州治。贞观元年,盖、建、泽三州复并为泽州,本境为泽州晋城。
清雍正六年,属泽州府,设本境为泽州府所辖凤台县,为泽州府府治。
1948年10月,析晋城城关区兼置晋城市,属华北人民政府。
1985年5月,为晋城市郊区,属山西省晋城市管理。
1996年8月,郊区改称泽州县,属山西省晋城市管理,辖区不变。
新城古镇水波漾 时空交错今古情
在北方的城市中,倘若城中有河流淌过,两岸蝉鸣鸟脆,冠之以“北方威尼斯”亦不为过。作为国家低碳新城试点区、山西新型城市示范区,泽州县城的容貌正以惊人的速度嬗变。
一座有山有水、空气湿润的时代新城正拔地而起,感受完科技赋予的当代强国下的城镇风土人情后,驱车几十公里,来到大阳古镇,便是另一番风味。
在古镇中徜徉,一幕幕尘封在中国历史中的普通百姓起居生活史油然在脑海中浮现。老街老巷,记录着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个风云人物;古村古堡,默默守护着每个人的喜怒哀乐;一针一线,讲述着时代浪潮中走南闯北异乡客的悲欢情仇……
泽州,给我们带来了宛若在时空中穿梭的美感。
名片1
丹河新城
丹河,晋城人民的母亲河。她在静静划过的时光里,养育着周边智慧的人们,从一片荒芜到“新城初成”,带着生态绿色发展的使命,向人们讲述着她与当地人独特的故事……
半是山水城市风 半是东方秀美卷
丹河新城一角。
凤栖湖畔,青山秀水打底,鲜花实景点缀,谁能想到,它的前身是荒山一座?张开臂膀,微风拂过,空气中满是鲜甜的气息。“2019年前这里都是荒山,水域面积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丹河集团宣传部工作人员邢达廷介绍,“丹河新城一共三个区,包括空港新区、柳泉新区和金村新区,面积共计52.5平方公里,金村新区就占到了42.5平方公里,规划定位为国家低碳新城试点区、山西新型城市示范区、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战略承载地。脚下的这片土地是金村核心起步区。这里原本是金村镇的7个行政村,共计7000多户,当时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全部拆迁完成。别看是人工修筑,但是整个凤栖湖却是活水,近4年的建设,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凤栖湖八景,尤其网红打卡地鱼鳞坝,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丹河新城建设尊重自然形态,实现了“山在城中、城在林中”,山、水、城共生共存共融。规划城市公园共13处,在起步区任何一个地方,5分钟可达街头绿地,10分钟可达公园,15分钟可达湿地岸边,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目标。“我是土生土长的晋城人,每天都要和老伴在湿地公园走一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我俩都退休了,没啥事儿做,这边的环境很好,空气很清新,孩子们回来我也会带他们过来转转。”市民郭老太太说,脸上满是惬意的笑容。
理念决定视野,规划决定水平。在丹河新城的总体规划图中可以看到,以“丹河之链,水上明珠,文脉串联”为构想,丹河新城从一张平面的规划图中走了出来,又在丹河两岸的美景中融了进去。“一脊一轴、三城、四廊”是其发展主线。“一脊”为丹河发展脊,围绕丹河打造总部经济岛、商务商业港、枢纽商务区、创智高地、水北村古街等特色功能区;“一轴”为综合服务轴,以城市主要交通干道金村大道为依托,串联政务中心、大学共享中心、双创门户,形成综合服务轴带;“三城”包括金村新区、柳泉新区和空港新区;“四廊”即四条生态廊道,围绕丹河放射形成景观系统,道路绿带联系周边湿地,串联各个功能组团,丰富市民休闲娱乐场所。
航拍丹河新城
一半东方秀美画卷,一半山水城市新风。站在湖边,高楼林立将视野拉到了远方。精雕细琢一座城,这座现代化的新城气息与充满风情的文创地标碰撞,融合着都市的快节奏和文化的慢生活。“2019年,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一体两翼、协同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丹河新城全面开工建设。远处那栋黄色的双子星样楼是新引进的五星级洲际酒店VOCO,预计10月底装修完成,明年1月1日开始营业;旁边在建的体育场也即将竣工投入使用;旁边是县级和市级的团购房住宅区,周边还有配套的学校。”邢达廷说。他指尖的方向,是新城发展的新貌。
缓缓驶过丹河新城宽阔的街道,塔吊林立、车辆穿梭,紧张有序、如火如荼,一处处地标性的文旅场所,用最直白的方式诉说着新城的变化,看不尽的新城新貌,说不完的新城故事。
名片2
泽州铁艺
晋城,古称泽州及泽州府,被誉为“煤铁之乡”,自古就是煤铁的重要产地。泽州铁器,曾畅销全国,如今更是将一把黑壶做到了极致,做成了艺术。
小小铁艺传承久 讲述时代文化
泽州铁壶。
以前,泽州每户人家都有一把老铁壶,常年放在灶台上煮水,时间久了,壶面形成自然的保护膜,看上去油黑发亮、古色古香。一把泽州铁壶,总在不经意间带给人“返璞归真”的感觉。茶道的宁静沉稳与泽州铁壶结合,给人一种古朴淡定的享受。同山西众多特色产品一样,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讲述者。“晋城是煤铁之乡,有优质的煤,咱们这边的煤大部分是无烟煤;同时晋城又有丰富的铁矿,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千百年来传下来的炼铁技术,泽州铁艺采用传统的‘失蜡法’铸造,历经60多道工序,耗时约45天,几乎全部依靠手工完成。”晋战平介绍说。
晋战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晋城人,是泽州铁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从事泽州铁货制作技艺15年,于2016年10月成立工作室,如今已培养徒弟二十多人。
走进晋韵堂,立即被里面的一件件工艺品深深吸引,仿佛行走在历史的长河间,触碰千年流传的铁艺制品,享受难得的静雅。借器物传承的灵光,追溯生命本源的纯真质朴,这份匠心,世间罕有,弥足珍贵。
泽州铁壶制作现场。
泽州铁艺在之前更多以生活用品、农具和兵器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老铁壶、铁锅、铁勺等一系列铁制厨具不再被人们需要,逐渐被工艺品代替。对于晋战平来说,他对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手工艺如痴如醉,多年如一日地钻研和坚持,现在的铁艺更多的是兼具实用性和欣赏性的艺术品。“晋韵堂的每把铁壶都要经过850℃的高温、两遍退火。这里的每个蜡模仅使用一次,因此每件艺术品都是唯一的。根据甲方的素材,我们进行绘画,需要用油泥做形状,根据图案进行雕刻,经过68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毕。由于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传承意义,销往一线城市居多。”晋韵堂工作人员司凯凯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这种独特的古法制壶工艺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请国家老字号称号。
名片3
大阳古镇
一座拥有两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古镇,拥有规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被称为“中国古城镇活化石”,同时大阳因手工制针业发达,被誉为“九州针都”。
梦回古镇访千年情 “村晚”聚起烟火气
暮色降临,白日的烦躁逐渐褪去。漫步古镇中,城池寨堡、街巷纵横、官宅商居、楼阁津梁、寺庙祠庵比比皆是,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散发出沧韵古味。“这座起源于小庙巷的大阳古镇,拥有2600多年历史。整座古镇呈现鱼骨状排列,东西一条主轴,南北延伸了72条巷子。巷子里面是民居,主轴两侧是店铺,两侧有很多公共文化建筑。这些民居包括官宅、商宅和大量的文保单位、寺庙和楼阁,共同构成了大阳古镇的框架。”大阳镇到村工作大学生李鹏鹏介绍。
走进裴家巷,仿佛看到了历史对文化的厚爱。裴家十八院的每一处设计都展示着文化的积淀,门前的牌楼以圆角设计,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狮子滚绣球的石雕,寓意日子越过越好,大抵是每一代人亘古不变的向好期许。“这些牌楼都是后人恢复的,寓意着我们这一代人对文化的敬畏,同时也是我们大阳人对家乡表达爱的一种方式。”李鹏鹏说。
沿着石头路一路行去,经过的每一座建筑各有特色、各有故事。“面前的这座建筑,曾是北宋的庙宇,现在是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大阳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颜文红说道。还未等山西晚报记者走进去细看,就听得耳边传来一声声的叫卖声,“头号针能纳千层底,二号针能缝万件衣。三号四号老常用,针线活儿不可离。五号钢针虽然小,大家小户离不了……”偱声而去,小巷尽头出现一个肩挑卖针箱子、身穿藏青色长袍、头戴瓜皮帽、鼻梁上架着一副老式眼镜的老人,一边唱着《卖针歌》,一边踩着碎步不紧不慢地从巷子深处走来。
老人是当地“李记针店”有名的李连武。攀谈之后,山西晚报记者受邀来到李记针店。“大阳作为九州针都,以前整个村的人都做针,做好的针需要有人拿出去卖,于是就需要卖针这么一个行业,就像现在的市场销售。这些卖针人,挑着担子唱着《卖针歌》走街串巷,把针甚至卖到了东亚。”李连武一脸自豪地讲着。
说起《卖针歌》,李连武说:“别看我现在年纪大,这个歌可不是说唱就唱的,要是不穿上这套行头,我可是绝不开口唱。”
许是被老一代匠人的执着感动,带着不一样的情愫走出门,刚转身,就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声苍老却高亢的声音:“古阳阿县老针店,大街朝东有门面。油漆柜台金字匾,招牌挂在门外边。要问谁家钢针好,李记针行错不了。”一曲唱罢,老人信手一甩,一排明晃晃的钢针齐刷刷地扎在了木板上,卖针老歌婉转悠扬,甩针动作迅捷娴熟……
不经意间,山西晚报记者走到一座城楼前,红色大字“大阳欢迎你”引人注目。一打听,原来城楼的上空是打铁花的地方。那记忆中火红的铁花在夜空中绽放,热闹着这一方百姓,渲染不一样的情怀。
通红的铁水在空中化作漫天繁星,满天银花五彩缤纷,光焰斑斓,那便是最为别致的烟花。
泽州大阳古镇大红灯笼挂满街。
跟着人潮涌动,记者到了大阳镇东街。在这里,场地、服装、灯光、音响、道具、标语、舞台背景、LED显示屏,一应俱全。原来,这就是令当地人无限崇尚的“村晚现场”。晚会自2016年启动举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8年,晚会坚持以“群众唱、群众跳、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为宗旨,每年历时两个月,参演人数2000余人次,观众累计达8万人次。每到周五、周六晚上,准时上演。节目种类有舞蹈、小品、表演唱、情景剧、独唱、上党梆子、器乐演奏等。
“今天表演节目的有我家两个儿媳妇,还有我亲家。”人群中,一名老太太自豪地逢人就“宣传”,她的话音将音乐声都比了下去,“你们不是本地人吧?我告诉你,你运气好呀,我们这儿的晚会可热闹呢。”老人说,除了镇区内的群众外,周边村镇的不少人也跑过来凑热闹,摩托车、三轮车、自行车,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经过8年的努力,晚会已经成为泽州县群众文化生活中一张亮丽的名片,也是大阳镇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起了全镇人民群众参与古镇文旅的磅礴合力。
夜幕下,古色古香的大阳古镇若隐若现,之前看到的听到的,在脑海中慢慢凝聚成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星空下,你仿佛已置身在那个年代,那个生活场景中,听走南闯北的异乡客带着不同的口音,谈着最开心的话题……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莉、赵德伟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立明、寇宁
视频拍摄、制作:李永江、杜金栋、李浩瑜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秦小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