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财经观察出品

编辑 | 铎子

万亿资产规模银行,迎来最新财报。


【资料图】

8月29日,浙商银行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2.27亿元,同比增长4.68%;净利润77.43亿元,同比增长11.03%。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2.9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07%;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6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40%。总负债2.7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27%;其中,吸收存款余额1.8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42%。

业绩趋势向好背后,浙商银行的管理层团队近年来却一直在密集变动,并且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在急速上升,这些或都将影响浙商银行后续业绩的稳定性。

管理层频繁动荡

浙商银行是十二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于2004年8月18日正式开业,总部设在浙江杭州,是全国第13家“A+H”上市银行。

8月9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浙商银行陆建强任职资格的批复》,根据有关规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已核准陆建强先生的董事及董事长任职资格。

鉴于陆建强先生的董事长任职资格已获金融监管总局核准,即日起执行董事、行长张荣森先生不再代为履行董事长、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及法定代表人职责。

据悉,陆建强于1965年4月出生,现年58岁,是哲学硕士,高级经济师。曾任浙江省工商局办公室主任,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财通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2022年1月加入浙商银行,出任党委书记。

管理调整这件事本身是件很正常的事,但是对于浙商银行而言,这种人事调整却似乎有些频繁了些。

2023年2月6日,浙商银行内部就已有庄粤珉先生因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处理其他个人事务辞去公司非执行董事职务。2023年8月21日,又有关品方先生因个人健康及时间安排的原因辞去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职务。

再者,2023年4月28日,刘龙先生因个人职业规划安排辞去公司副行长、董事会秘书。2023年5月4日,潘华枫先生因内部岗位调整需要,辞去职工监事、监事会监督委员会委员职务。

更早之前,2021年6月7日,还有第三任行长徐仁艳辞去浙商银行执行董事、行长、战略委员会委员及普惠金融发展委员会委员职务;同日,副行长徐蔓萱、副行长及首席风险官刘贵山也纷纷请辞。

到2022年1月11日,就连原董事长沈仁康也辞去了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及普惠金融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紧接着,吴建伟、盛宏清也皆因“个人原因”分别辞去了公司副行长、行长助理的职务。

毫无疑问,管理层频繁的变动,可能会致使企业战略前行方向摇摆不定,或工作流程不稳定等,最终可能引发企业发展陷入困境。那么,浙商银行为何会频频发生管理层变动呢?

多位高管纷纷“落马”

浙商银行的内控问题,尤为引人关注。今年初,浙商银行原一把手沈仁康就已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

据浙江省纪委监委2月6日消息,浙商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沈仁康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浙江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据悉,沈仁康于2014年7月至2022年1月任浙商银行党委委员、书记、董事长。而在沈仁康“落马”前,浙商银行包括原副行长张长弓、资本市场部副总经理邹建旭、上海分行行长顾清良等高管已纷纷落马。

眼看着高管们相继离职或被查,近年来浙商银行因违规被监管部门处罚的案例也不少。

今年年初,北京银保监发布1号罚单,浙商银行北京长虹桥支行因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责令整改,并处以50万元罚款。

短短2天后,银保监会江苏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浙商银行南京分行又因小微企业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被罚30万元。

有数据显示,因贷款“三查”不到位、虚增贷款、挪用贷款、违规发放贷款处置不良资产、虚增小微资产池贷款等,近一年来银保监系统已向浙商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开出十余张罚单,罚款金额合计超过1500万元。

频频因违规被罚背后,浙商银行的投诉率亦高得吓人。2022年第四季度,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每千万个人客户投诉量的中位数为303.9件/千万个人客户。其中,浙商银行为447.6件/千万个人客户,仅次于排在第一和第二位的渤海银行(477.4件/千万个人客户)以及广发银行(468.5件/千万个人客户),位列第三。

知乎上,甚至还有网友声称:“浙商银行长期以来,存在藐视劳动法规,霸占员工劳动报酬之事。”另有网友在评论区称:“被拖欠承销费和投债绩效两年多不发。”

业绩不稳定风险犹存

从经营层面上看,浙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表现,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23年上半年,浙商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1.83%、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57%、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18%。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2023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资本充足率为14.66%,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78%,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28%,均高于浙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浙商银行或也意识到了自身弊端,曾以“提升资本充足率”名义展开A股配股计划。2021年11月23日,浙商银行曾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配股方案的议案》等相关议案。

不过在当时,浙商银行的配股议案遭到了不少股东的反对。其中A股反对票为13.9亿,H股反对票为2.77亿,合计达到16.67亿票,占参加股东大会的13.1%。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如果配股股权登记日收盘前没卖掉股票,同时又没参与配股的话,到复牌的时候股票将自动除权,将直接导致投资受损。

尽管遭遇不少的中小股东反对,在大股东的夹持下,浙商银行的配股方案却还是获得了顺利通过,直到6月12日正式出炉,并在随后完成了配股计划。

但依据6月27日公布的配股结果,认购金额约为97亿元,这一金额相比原计划按每10股配售3股的比例向全体股东配售,配股价格为2.02元/股,合计募集资金约180亿元,缩水接近50%。

其实配股就相当于上市公司要求股东对其追加投资,可从2019年开始浙商银行却出现了连续多年净资产收益率持续下降,净资产收益率从2018年的14.04%下降至2022年的9.01%。如此表现,投资者不愿加大对浙商银行的投资似乎并不意外。

深入了解还能发现,浙商银行的前十大贷款客户主要以房地产业客户为主。2022年,浙商银行房地产业贷款金额为1668.27亿元,占全行贷款比例为10.94%,该比重明显高于招商银行的6.21%、兴业银行的7.14%以及浦发银行的6.57%等。

近年来,浙商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还在迅速上升,从2021年的0.62%上升到2022年末的1.66%,再到2023年上半年的2.31%。随着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攀升,且其对浙商银行贷款占比并不小,或将加大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

从管理层频繁变动,多位高管纷纷“落马”,再到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如此看来,接下来浙商银行又能一直保持业绩稳增长吗?

(文章来源:花朵财经观察)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