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沈少河
故事题材源自非遗项目“送王船”的院线电影项目《风起南洋》,本月在厦门启动。记者26日获悉,该影片将作为中马建交50周年献礼影片,于明年上映。目前剧本已完成第三版,仍在精修当中。主要演员正在洽谈中,置景、美术、摄 影、动作团队也都在紧密交流中,初步计划今年10月开机。
(资料图片)
电影《风起南洋》取材于中国闽南地区、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广泛流传的“送王船”民俗,叙述清末年间,一百多名华工被迫下南洋遭遇海难,却被卖往马来半岛丛林中的隐秘矿场,成为被奴役的“猪仔”的辛酸故事。而主人公“乌龙”凭借其坚强的意志,一路集结华工义士,开启了自救和解救同胞之路。
影片启动之际,影片的承制方——厦门博誉电影制片厂也同时宣告投产,正式进军影视市场。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深入挖掘、持续产出福建本土题材优秀影片,使之成为制片厂未来成长的属性与标签,同时整合更多更优质资源,着力打造福建民营影视工业化全产业链龙头企业。
【专访】
厦门元素将贯穿整部影片
导演沈少河接受本报专访透露细节
《风起南洋》的导演沈少河是漳州人,定居厦门,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身兼导演、编剧、制片人多重身份。他的电影处女作《旦后》是一部反映“中国音乐活化石”南音题材的电影,2020年在各大院线上映后获得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好评。
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同样被列入该名录。先后执导的两部影片都是“非遗”题材,沈少河说,他是闽南人,从北京回到厦门,也是因为闽南有很多可以深挖创作的文化题材,想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将闽南文化进行提炼和推广。
2012年以前,沈少河已经在国内演出行业小有名气,其转型更多与《印象刘三姐》总导演张艺谋有关。“张艺谋是摄影师出身,工作多年后才转行当导演,而且他上电影学院时年龄已经很大了。我想,既然他可以在工作多年后去学导演,那么我也可以啊。”沈少河打定主意,也要往电影导演的方向闯一闯。2015年,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电影导演。
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沈少河回到厦门,推出了自己的处女作《旦后》。作为首部讲述南音题材与厦语片的院线电影,《旦后》改编自厦门作家黄宁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20世纪50年代女主角林波儿随养母到香港艰难营生,在清贫的生活中依旧坚持传承南音,最终在侨胞的帮助下出演“厦语片”一举成名的传奇故事。
而与电影《风起南洋》相遇,属于机缘巧合。该片策划人此前请了北方的编剧、导演共同创作剧本,总觉得味道不对,后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沈少河。“我们见面后思路一下子就碰上了,一拍即合。我家中老一辈有很多人在南洋,从小就对南洋文化有较多的了解,也有南洋情怀,所以找的点比较准。”沈少河说,后来他与策划人根据原有的素材重新构思,最终将影片定位为商业动作片,以解救被西方殖民者欺压的华工,帮助他们逃出魔窟为故事主线,展现了闽南人爱拼敢赢、不服输的精神。
沈少河说,虽然故事主要发生地是南洋,但厦门元素将贯穿整部影片。被卖“猪仔”的华工一开始就是从厦门出发乘船下南洋,他们到了南洋后也会有关于家乡厦门的交流以及对家乡风土人情和亲人的怀念。此外厦门人熟悉的“送王船”祭祀活动,还有闽南地区的一些武术等,也会在影片中呈现。
(厦门晚报记者 龚小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