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款卖得好,哪款就涨价”。去年,海外社交媒体上就有不少用户吐槽Shein逐年涨价的事,当时刚刚上线不久的Temu则靠着极致低价和允许只退款的极致售后迅速席卷美国。
当时还在为Temu低价商品而狂欢的美国消费者应该没想到,短短几个月过去,Temu也要涨价了。
以低价为“核武器”的Temu涨价了
一开始,是一位加拿大卖家在社交平台发帖:“Temu普遍涨价了,0.79美元买的东西现在涨到1.79美元了,2.39美元买的现在要5.69美元了……”帖子发出后,迅速引起其他消费者的共鸣:
(资料图片)
“早上在购物车里放了一样东西还是$1.49,出门一趟,两个小时后变成$2.79了”
“上次买两件组合装才4.89刀,现在一件就要4.89刀了”
“30%-40%的折扣也没了”
……
按理来说,消费者花的钱多了,卖家就能多挣一点,可惜的是,此次Temu平台上涨的价格并没有进入卖家的口袋,甚至卖家自己也是突然发现自己的产品在前台涨价了:“原来售价在6.89美元,前几天突然发现已经卖到17.98美元了。”
在Temu的全托管模式下,卖家没有定价权,前台售价也和卖家的利润挂不上钩,卖家成为了实质上的供货商,利润只跟Temu后台的供货价有关,最后卖家获得的利润=Temu后台供货价-成本价。
而在价格涨了之后,利润不但没有进入卖家的钱包,单量还降了。
“有些品本来就不好卖了,一涨价直接没销量”
“上了大货过去以为销量会增,没想到前台给我涨价了,单日从将近200单跌到90单,成倍跌!”
“爆款涨价后爆不动了”
……
现在的Temu俨然就是拼多多的海外翻版——先靠低价和社群裂变攻占用户心智,沉淀大量用户之后再开始提价,一开始上还有一些真便宜的小器具,而现在国内拼多多上的产品价格已经和淘宝相差无几,Temu提价后的商品售价也直逼亚马逊。
对于平台来说,这一降一升,Temu很快就能在巨头林立的海外市场撕出一道缝隙,从而快速站稳脚跟。可对于卖家而言,之前或许还能在Temu薄利多销,可涨价之后没了“多销”,只剩“薄利”了。
“前端涨价几美金,后端又压价,单量掉的飞起,日单量不足上月三分之一,慈善都不让做了?”
Temu扩张并不全靠烧钱
说到Temu一定绕不开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扩张奇迹”,一个是“烧钱”。早在Temu登陆北美的时候,坊间就有消息流传,称其在美国上线的第一个月就烧了10亿人民币,然后准备在一年内烧完70亿人民币。
不过要是说Temu的扩张奇迹全靠烧钱,那就想错了。
Temu的扩张奇迹,是经历过国内低价电商、社区团购大战后积累下的运营实力。Temu的极致低价策略其实仰仗的是中国制造优秀的综合能力,相当于拿国内成熟的供应链在跟全球供应链竞争,另一方面也有赖于Temu全托管模式下对工厂供应链的深度把控,以获得更低的运营成本和更高的运营效率。这并不是靠烧钱就能一朝一夕做出来的庞大体系,更多还是拼多多在国内多年的积淀和打拼。
除了供应链层面的长期积淀,Temu的物流配送体系也非常有讲究。
在全球市场的拓展中,极兔是拼多多的老搭档,快递网络覆盖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柬埔寨、新加坡、中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墨西哥、巴西、埃及共13个国家。极兔物流主打一个性价比和配送时效,在中东、拉美、东南亚等地区和Temu的物流需求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除了极兔,Temu的另一个物流合作伙伴是顺丰,顺丰快递服务网络覆盖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收购嘉里物流之后,顺丰在亚太和欧洲的羽翼进一步丰满,现在顺丰的国际小包服务网络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及地区,成为了Temu行走海外的“第二条腿”。
供应链和物流之外,Temu的互联网营销也是可以被写进教科书里的打法,Temu在海外的优惠券代码活动俨然就是“砍一刀”的翻版:上线“Give 40%,Get 60%”的活动,用户通过WhatsApp、Messenger、Facebook向朋友分享Temu商品折扣码即可获得六折的购物券。
事实证明全世界人民都无法拒绝“薅资本主义羊毛”的快乐,美国人民直接战斗力拉满,以至于在亚马逊购物多年的习惯都被打破了——现在很多美国人在买东西之前都会先去Temu上看看,再去亚马逊上找,Temu已然成为了他们的比价平台。
摸着拼多多的石头过河,Temu的用户量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快速增长,下载量也在不断提升,在Sensor Tower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APP市场数据中,Temu的下载量首次跻身全球热门APP下载榜前十,上线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扩张至37个市场,囊括了亚洲、欧洲、北美、拉美以及大洋洲等众多国家和地区。
Temu的扩张奇迹代表着中国电商模式在海外跑通了,以低价换市场确实可行,但一直烧钱毕竟不是长久之策,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Temu要开始抓利润了。
早在去年年底,Temu就取消了卖家的运费全额补贴,VMI国内运费商家承担一半,直接从结算金额中扣除;
同时,Temu会频繁地向卖家发出调价通知,如果拒绝调价,可能导致“流量降权、限制申请备货等”,如果有商品以高于“建议申报价”的价格上架,一旦有更低价格的商品上来了,就会被强行下架;
不仅如此,如果卖家的商品不符合规则,Temu就会以5倍金额罚款……
卖家:一边骂一边继续干
卖家生存环境日益艰难,那为什么不离开Temu另寻出路?又是谁在Temu上真的挣到钱了呢?
一部分是已经有很长从业经验的跨境卖家,嗅到了Temu带来的巨大商机,于是瞅准时间入局。在这一部分卖家看来,Temu的利润确实很低,有的产品一单只赚一块,但也有能赚8-10块的产品。
他们非常善于把握平台的玩法和逻辑,利用信息差和时间差,他们就成了第一批吃到政策红利和流量红利的人,有的卖家刚做Temu一个月就能日出100-200单,不过实际上能达到这样高销量的卖家是很少的。
在他们看来,Temu的不合理之处的确存在,但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涨价也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也没什么可抱怨的。
一部分是盯上Temu的贸易商。因为主打低价,Temu有量大的优势,但一体两面,低利润也成为卖家最主要的风险之一。以家纺类目为例,贸易商在工厂价的基础上加10%就是底线,量大时,10%的毛利率也可以做生意。
但有时候平台暴露出的其他风险导致卖家需要付出很多额外费用,让产品从盈利到亏损,于是生意就从能做变成了不能做。有商家曾投入大概20万元,做了2个月Temu,成本回收仅2万块。
除了资金成本,时间成本也是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与亚马逊相比,Temu的规则很繁琐,耗费时间更多,但赚到的钱却少很多。
Temu的第三部分卖家来自工厂。一家山东日照的帽子工厂在疫情期间订单数量就不停下滑,但在去年11月底入驻Temu之后,随便拍了十几张照片上传,没想到卖爆了。
这是一款在国人看来有些奇怪的帽子:头顶上缝两个球的成人款帽子,叫揪揪帽,十分受美国人的喜爱,有人专门买了帽子后,把两个球拆下来缝在鞋子上,11月,仅这一款就卖了10w+销量。
帽子厂能够逆袭,主要原因之一是赶上了Temu平台早期的流量红利。“如果一个新款一周收藏过千,那一定是爆款;几百个收藏,那就是有潜力。”帽子厂以周为时间单位,频繁测试,有爆款潜力就继续做,不行就废掉这个款。测试半年后,这个方法获得了高成功率。
和贸易商相比,工厂卖家的利润率会更高一些。这些工厂原本就习惯做传统外贸,在成本控制方面有独特优势,而通过传统外贸途径,一个帽子就赚5分钱,大头都被海外品牌商赚走,现在通过跨境平台,工厂一个帽子能赚6/7块钱,毛利率在40%左右,即便去掉人工成本,也有30%纯利润。
当然Temu涨价,也是劝退了一部分卖家的。有卖家认为Temu的涨价意味着“烧钱烧不动了”,也是Temu摆脱“低价低质”印象的第一步,但这一切是以损害卖家单量为代价的,不满情绪聚沙成塔,也就到了卖家离场的时候。
一批卖家退出,也有另一批卖家进入,毕竟在任何平台都同时存在发财和亏本的人。在新进入Temu的卖家眼里,利润再薄也聊胜于无,蚊子再小也是肉嘛。
只不过因为入局门槛低,现在涌入Temu的卖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跨境卖家,而扩充到了更广泛的群体,比如宝妈、学生和斜杠青年——既然全力运营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那我把它当成一份副业来做总行了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还在野蛮生长的Temu让人看不到清晰的未来,但资本和被资本裹挟的人们仍然昼夜奔腾、永不停歇。